发布时间:2014-06-27浏览次数: 次
论“刺破公司面纱”制度在我国的新运用
——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5号为例
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形态,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有限责任,即公司拥有独立于股东的财产,并以自己的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而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刺破公司面纱”,或称“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指在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情形下,为了防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暂时的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打破股东的有限责任。2005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首次承认了这一制度,即第二十条第三款所述之“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和第六十四条所述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从上述条文的字面上看,《公司法》目前还仅适用于股东与公司独立人格混同的情形,而针对同一股东控制下的兄弟公司之间滥用公司独立性的情形,尚未涉及。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1月31日发布的指导案例15号“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诉成都川交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买卖合同纠纷案”则首次打破了我国“刺破公司面纱”制度仅就股东与公司之间混同适用的情形,将兄弟公司也纳入了承担债务连带责任的范畴。
一.案件概况
本案原审法院为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原告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机械公司”),被告为成都川交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交机械公司”)、四川瑞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路公司”)、成都川交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交工贸公司”)与王永礼等人。
本案原告徐工机械公司与被告中的川交工贸公司签订了买卖合同,由于被告拖欠货款,原告遂诉至法院,并将与川交工贸公司关系较为密切的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及王永礼等人一并列为被告,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本案一审法院判决被告川交工贸公司赔偿所欠货款,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对其承担连带责任,但驳回了原告要求王永礼等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诉讼请求。随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川交机械公司与瑞路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
二. 案件简评
本案在违法事实的认定上并无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对被告川交工贸公司、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及王永礼等人关系的确认,以及案件判决结果的法律依据。
(一) 被告关系分析
1. 人员关系
从被告公司的股权层面上看,川交工贸公司的股东为倪刚、王永礼;川交机械公司的股东亦为倪刚、王永礼,瑞路公司的股东为张家蓉、吴帆,其中,张家蓉与王永礼是夫妻关系。具体股权关系如下:
同时,从被告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上看,三公司的经理均为王永礼,财务负责人均为凌欣,出纳会计均为卢鑫,工商手续经办人均为张梦。
此外,三公司之间在其他管理人员的任免上也存在交叉情形。例如过胜利兼任川交工贸公司副总经理和川交机械公司销售部经理的职务,吴帆兼任川交工贸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又是川交机械公司的综合部行政经理。甚至免去过胜利川交工贸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的决定是由川交机械公司作出的。
1. 业务关系
一方面,被告三公司在工商登记上的业务范围属于同一领域且有部分重合,其中,川交工贸公司的经营范围被川交机械公司完全覆盖。另一方面,三公司使用统一的《销售部业务手册》、《二级经销协议》、结算账户,实际业务高度交叉或重合。
2. 财务关系
本案被告三公司使用统一的结算账户,高额资金流转随意。在川交工贸公司向客户开出的收据上,有的加盖其财务专用章,有的则加盖瑞路公司财务专用章。且三公司最初与徐工机械公司均签订合同并有业务往来,直至2006年12月,才以统一核算为由,要求将业绩、账务均计算在川交工贸公司名下。
3. 对外宣传
原告通过因特网查询,川交工贸公司、瑞路公司在相关网站上共同招聘员工,所留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等联系方式相同;川交工贸公司、瑞路公司的招聘信息,包括大量关于川交机械公司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企业精神的宣传内容;部分川交工贸公司的招聘信息中,公司简介全部为对瑞路公司的介绍。
由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出,被告三公司虽然在工商登记上是独立的法人,但无论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对外的宣传活动上,都存在极大的混乱,极易被混淆或给相对人造成误导。
(一) 裁判依据
本案的裁判关键主要有两点:一是三家公司之间人员、业务和宣传上的交叉引起的财产难以区分,是否会导致其丧失独立人格,构成人格混同;二是如果其构成人格混同,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在本案中,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徐州市中院和江苏省高院作出了统一的判决:
首先,法院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条“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规定确定本案被告三公司丧失独立人格。虽然该条规定并未明确何种情况公司丧失独立人格,但显然指明了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能独立承担债务的前提是有独立的财产。而本案被告三公司相互间财务、人员交叉,账户不加区分,无法指明其独立财产,进而可以被认定为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构成人格混同。
其次,法院比照我国《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和《民法通则》第四条的规定,要求被告三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本案中,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虽然不是川交工贸公司的股东,但三公司业务、财务、人员混乱,虽然名义上合同相对人是川交工贸公司,但实际决策和履行无法证明是由川交工贸公司独立完成的。三公司的这种行为已然构成了利用公司法人地位逃避责任,与《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除了主体要件不符外,完全相同,而法院根据《民法通则》的诚实信用原则比照适用,从逻辑上看也是合理的。
三、启示
(一)本案对于适用“刺破法人面纱”的意义
事实上,本案并不是第一起让关联企业间承担连带责任的案件。2008年,由最高人民法院二审终审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都办事处与四川泰来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四川泰来房屋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泰来娱乐有限责任公司借款担保合同纠纷案”就曾做出过类似判决。但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这起案件的判决中使用的是“装饰公司、房屋公司、娱乐公司表面上是彼此独立的公司,但各公司之间已实际构成了人格混同。其行为,违背了法人制度设立的宗旨,违反了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损害了债权人利益。因此,原审法院判令装饰公司的债务应由娱乐公司和房屋公司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并无不当,本院予以维持”的表述。这一表述说明该案判决的作出所依照的法条是《民法通则》第四条“诚实信用原则”而非《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由此可见,即使上述案件判决时,新《公司法》已经修订颁布三年多,在与法条规定不完全契合时,法院仍避免适用“刺破公司面纱”制度,而宁愿选择适用民法的基本原则。虽然从判决结果来说,这两起案件十分相似,但指导案例15号直接比照适用《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作出判决在实践“刺破公司面纱”这一制度上仍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二)“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的拓展适用
从制度本身来说,最传统、最典型的“刺破公司面纱”的形式应当是让股东对其所控股的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上文所述的两个案件,让关联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是对这一制度的变通适用,而在“刺破公司面纱”历史更加悠久,发展更为全面的英美等国,对这一制度有着更多领域的适用。这些适用对于我国未来公司法领域的诉讼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英美等国,多用判例的形式确定“刺破公司面纱”制度,因而并不会有条文规定这一制度适用于何种领域的法律或适用的主体、客体,而是通过规定一些要件认定案件是否有可能适用“刺破公司面纱”。在美国,这些要件通常包括:
(1) 公司档案存在错误或缺失
(2) 隐瞒或虚报成员
(3) 与关联方保持非正常关系
(4) 未遵守法律对公司行为或手续的要求
(5) 无法支付股息
(6) 公司资产与股东资产存在混同
(7) 人为操纵导致资产或负债集中
(8) 公司董事或职员形同虚设
(9) 注册资本不足
(10) 股东抽逃出资
(11) 将公司资产当作个人资产处置
(12) 公司仅为主要股东的“另一个自我”
一旦某一诉讼中的被告符合上述大多数甚至所有要件,或者在某几项要件中有极其严重的错误,就有可能被“刺破公司面纱”。
在我国未来的司法实践中,对于“刺破公司面纱”的适用也可以借鉴英美等国的做法,不再限定适用的主体、客体,只要符合有关要件,就有可能适用这一制度。笔者试具体分析如下:
1、适用于母子公司之间
母子公司之间由于存在着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其联系往往比一般的关联企业还要紧密,但同时,母子公司在工商登记上又依然是独立的个体,因而,一旦子公司发生债务,难以偿还,母公司是否需要承担连带责任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英美等国,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当子公司仅仅是母公司的代理或者工具时,母公司即应对子公司的债务或破产等事务承担连带责任。而对于什么情况下可以认定子公司仅仅是母公司的代理或工具,英美等国作出了严格的限定。传统英国法所考虑的因素一般包括:(1)子公司的利润是否被当做母公司的利润;(2)母公司是否对子公司的业务拥有控制权;(3)母公司是否有权任免子公司的管理人员等。而美国法律则以“遵守程序符合标准” (viability- procedural observance test)确定子公司在设立过程中应遵循的标准以确保其在实体上的独立。如果子公司无法满足这些要件,就有可能被认定为是母公司的代理或工具。
2、适用于税收领域
在实践中,公司有时会利用有限责任的面纱,逃避税收。例如利用关联企业的人格混同谋取税收利益,或是在公司破产时,利用公司人格消亡逃避税收责任。鉴于此,美国国税局近年来将“刺破公司面纱”制度运用于税收的诉讼中,在追缴税收方面取得了成功。这种利用公司的性质逃避税收的现象在中国也并不罕见,是否需要学习美国,将“刺破公司面纱”运用于税收领域,也值得关注。
3、反向适用“刺破公司面纱”
除了传统的“刺破公司面纱”形式以及其派生出的各种类似适用之外,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种“反向刺破”的现象。所谓“反向刺破”,是指公司特定股东等内部人员主动要求刺破公司面纱,将公司与股东视为一体,即“内部人反向刺破”以及某一股东的债权人要求将公司与股东视为一体,由公司对股东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即“外部人反向刺破”。
(三)“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的限制适用
刺破公司面纱是英美等国依据衡平法的精神创设的,目的是在具体的案件中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并不能替代现代公司有限责任的基本原则,有限责任仍然是现代企业最基础的特征,因而在适用“刺破公司面纱”时,应当慎之又慎。
首先,适用“刺破公司面纱”只能是暂时的,并不能全面的永久的否定一家公司的独立人格。以指导案例15号为例,本案中,川交工贸、川交机械、瑞路公司虽然被认定为关联企业,承担连带责任。但这仅仅是针对此次对徐工集团的赔偿而言的,除此之外,三家公司仍然是独立的法人,拥有独立的法人人格。
其次,对于什么样的案件可以刺破这层公司的面纱,必须有着严格的限制。自美国法律于1905年的United States v. Milwaukee Refrigerator Transit Co.一案中确立了“刺破公司面纱”的判例以来,要求“刺破公司面纱”的案件已然成为美国公司法领域数量最多的诉讼,但真正能够成功刺破的案件却非常少。这一制度更像是一支“引而不发的利箭”,虽然十分著名,但极少被真正使用。1927年,美国著名大法官Cardozo在Berkey v. Third Avenue Railway一案中,拒绝适用“刺破公司面纱”,使得被告Third Avenue Railway不需对其子公司的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奠定了审慎使用“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的基础。本次指导案例15号,虽然在“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的实践上有所突破,但有鉴于这一制度是对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的突破,大量适用势必会造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动摇,在未来中国的司法实践中,还是应该优先考虑公司的基本特性即人格独立性,仅将“刺破公司面纱”制度作为一个例外,谨慎使用。
再者,要做到谨慎适用“刺破公司面纱”制度,还需要明确该制度的适用要件。目前,我国《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是一条十分原则化的规定,对具备何种条件方能适用“刺破公司面纱”的表述还是一片空白,急需填补。例如,《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强调了“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有限责任”,但对于什么行为会构成“滥用”却没有明示。在指导案例15号中,判决以《公司法》第三条“公司需有独立财产”为标准,认为本案被告三公司在人员、业务、财务上相互交叉,无法确定其各自的财产界限,因而认定其不具有独立的财产,进一步认定其丧失独立人格,可以“刺破”公司的“面纱”。从本案的情况来看,这样判决似乎并无不妥,但这一案例并不能确定在今后类似案件的审判中,何时可以认定一家公司丧失其独立人格,何时需由股东或关联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就法律本身来说,明确“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的适用要件是确保这一制度不被滥用的关键。
(四)对未来公司设立的影响
现实中,基于方便业务开展、公司上市等商业原因,一些公司有时会选择设立另一家公司,后设立的公司与原公司之间在业务、人员方面往往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这种行为本身并不违法,在现实中也十分普遍。我国虽然不是一个判例法国家,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案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其势必会对未来类似案件的判决产生影响。加之我国目前对于适用“刺破公司面纱”的要件规定不明,未来公司在进行这类设立活动时,应当对此加以考虑,并保持人员、财务、业务、资产独立,避免过多的交叉及混乱,以规避未来可能存在的诉讼风险。
上一篇:百姓误解的几点离婚诉讼知识?
下一篇:时代呼唤“思想型律师”